北京,电 夏日的午后,炽热的阳光透过体育馆高处的窗户,在光洁的金属剑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“交响乐”:金属剑身相互撞击的清脆铿锵声、运动鞋底与地面急促摩擦的吱嘎声,以及偶尔爆发的、夹杂着稚嫩与决绝的呐喊,这里不是专业队的训练场,而是北京市一家击剑俱乐部暑期班的日常景象,几十名年龄不一的孩子,身着雪白的防护服,头戴金属网面护罩,手持纤细的花剑、重剑或佩剑,在教练的指导下,一次次地弓步、出击、防守、还击,汗水早已浸湿他们的后背,但护面之下,那一双双眼睛却闪烁着专注而兴奋的光芒。
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场地边缘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女士静静地伫立着,目光柔和地扫过每一个跃动的身影,她没有打扰训练,只是观察,偶尔与身边的俱乐部负责人低声交流几句,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眼前这群“小剑客”们的回归时,王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她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核心观点:“经过一段特殊的沉寂期,我们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之上,最重要的并非他们能取得多高的名次,赢得多少奖牌,而是他们能否重新找回并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是我们当前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”
回归:从屏幕重返剑道,找回身体律动的喜悦
过去几年,线下体育培训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王钰坦言,那段时间,许多孩子的运动习惯被迫中断,“剑道”从一块实体的、可以奔跑跳跃的场地,变成了屏幕上遥远的影像,甚至是记忆中逐渐模糊的片段。“我们很担心,长时间的隔离和线上教学,会让孩子们对身体的感知变得迟钝,对运动的热情逐渐冷却,尤其是击剑这种强调面对面博弈、讲究瞬间反应和身体协调性的运动,缺乏实战的滋养,对年轻学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”
随着生活秩序的恢复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同仁们欣喜地看到,一股回归的热潮正在涌动。“这个暑假,各个俱乐部的报名情况非常踊跃,很多老学员都回来了,也迎来了不少新面孔。”王钰认为,这种回归的背后,是家长们对孩子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,更是孩子们内心对自由运动、对同伴交流的深切渴望。
“你看,”王钰指着场内一个刚刚成功完成一次漂亮进攻的小男孩,“他可能在家里憋了太久,现在能重新穿上击剑服,手持剑柄,在剑道上自由移动,和对手‘真刀真枪’地较量,这种释放感和成就感,是任何虚拟世界无法替代的,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,它能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尊重对手,如何在规则下公平竞争,重新踏上剑道,意味着他们重新开始了这种宝贵的体验式学习。”
价值:击剑的馈赠,远不止于胜负之间
在王钰看来,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成长的独特价值,是其吸引孩子们回归的根本原因,也是协会致力于推广的核心理念。

“击剑被誉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极富美感,又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。”王钰详细解释道,“它需要速度、力量、耐力和灵敏性的高度结合,一个简单的弓步刺击,就调动了全身大部分的肌肉群,长期练习,对孩子的体态、协调性、反应速度都有极大的好处。”
“但更重要的是其对心智的锤炼。”王钰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深沉,“击剑是项非常‘诚实’的运动,胜负就在电光火石之间,它要求孩子在极短的时间内,独立观察、快速判断、果断决策,场上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每一次出击、每一次防守,都是对自己判断力和勇气的考验,这能极大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独立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。”
王钰特别强调了击剑礼仪对品格塑造的作用。“击剑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严格的礼仪规范,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,选手都要向对手、裁判和观众敬礼,无论输赢,都要保持风度,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,教会孩子何为尊重——尊重规则、尊重对手、尊重结果,这种‘骑士精神’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。”
对于许多孩子可能在回归后遇到的技战术生疏、水平停滞甚至倒退的问题,王钰呼吁家长和教练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。“不要急于用成绩和名次来衡量孩子的回归价值,重要的是他们重新投入了训练,克服了困难,找回了运动的节奏和乐趣,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一次重要的成长,享受击剑,比赢得比赛更重要。”
角色:协会搭建平台,营造健康成长环境
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的行业组织和推动者,北京市击剑协会在助力青少年享受击剑快乐方面扮演着多重角色,王钰介绍,协会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是夯实教练员队伍建设。“教练是孩子接触击剑的第一引路人,他们的理念和方法至关重要。”王钰说,协会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、考核和交流,不仅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,更着重传递科学训练、快乐击剑的教学理念,引导教练们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,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。
二是完善赛事活动体系,协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层次、广覆盖的青少年击剑赛事平台,除了追求竞技水平的顶尖赛事,更多的是面向广大击剑爱好者的普及型、趣味性比赛。“我们鼓励俱乐部多组织内部交流赛、校际对抗赛等,降低参赛门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比赛氛围,感受击剑的魅力,而不是仅仅为少数精英选手服务。”

三是强化行业规范与安全保障,王钰表示,协会正在不断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,加强对场地设施、器材安全、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监督,确保孩子们在一个安全、规范的环境中进行训练。“我们也非常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的普及,让孩子们能够安全地享受运动。”
四是积极推动击剑文化传播。“我们通过组织击剑进校园、公益体验课、奥运冠军见面会等活动,让更多孩子了解击剑、走近击剑,破除其对击剑‘高冷’、‘贵族’的误解,展现其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大众体育项目的吸引力。”
展望:让快乐成为击剑运动的永恒底色
采访接近尾声,训练馆内的气氛依然热烈,一个小女孩在教练的鼓励下,克服了畏难情绪,勇敢地向高大的对手发起了挑战,虽然最终未能得分,但她摘下护面时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这一幕,恰好印证了王钰的观点。
“这就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。”王钰动情地说,“成绩和奖牌固然是对努力的肯定,但它们不应是青少年参与击剑运动的唯一目标,甚至不应是首要目标,当孩子们因为一个巧妙的战术而得意,因为一次勇敢的尝试而自豪,因为与伙伴的切磋而快乐,无论他们未来是否成为专业运动员,击剑这项运动都已经在他们的人生中播下了宝贵的种子:关于坚持、关于尊重、关于如何优雅地面对挑战与成败。”
王钰最后强调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与各级学校、俱乐部和社会力量携手,共同努力,营造一个更加健康、包容、快乐的击剑发展环境。“我们的愿景很简单:让每一个选择击剑的孩子,都能真正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,让‘快乐击剑’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青少年击剑事业最鲜明的底色,当他们多年后回首,记忆中不仅是奖杯的闪光,更是剑道上挥洒的汗水、同伴间的友谊以及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、纯粹的快乐,这,比任何金牌都更加珍贵。”
夕阳的余晖为体育馆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,剑道上的身影被拉长,仿佛一个个追逐梦想的剪影,铿锵之声不绝于耳,那不仅是剑与剑的碰撞,更是快乐与成长交织的动人乐章,重返剑道的孩子们,正用手中的剑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、充满活力的童年诗篇。

发布评论